中国象山同乡网 各地象山人的网上家园
根艺大师张德和 > 德和其人
张德和:根艺审美二题

  (二)雕而不雕

  随着时间的推移和认识的提高,“根艺能不能雕”这一争论多年的问题已经基本得到解决,答案是肯定的。现在所要探讨的问题不是能不能雕,而是应该怎样去雕。也就是说,如何通过科学、合理、巧妙的艺术手段,使一块普通根材发挥出最佳的艺术效果和最大可能的美,成为一件不失自然又超越自然的艺术品。要达到这一目的和要求,笔者认为,除了必备的客观条件外,在艺术加工手段上,首先要做到雕而不雕和不雕而雕。

  所谓雕而不雕,就是说,雕刻时要尊重自然,但求神似,不拘泥表面的形似。雕而不雕之间要过渡自然,彼此和协,如浑然天成一般。根雕虽然贵在自然,但根是大自然的任意生长物,以艺术的要求去衡量难免存在着某些不足和缺陷,必须经过艺术再创造,而雕刻的目的是人对自然不足的补充和完美。所以应该见好就收,切莫滥用刀斧,否则就会画蛇添足,吃力不讨好。

  所谓不雕而雕,也就是说,某些部位或者说某些作品,虽未曾动刀,但由于经过艺术家的丰富想象、精妙构思和苦心经营,达到形神俱存,情理兼备,气脉通达,意趣盎然。朦胧中愈觉奇妙,朴素里益见精神,仿佛是造物主特意安排一样。前者的不雕,其大意,与已故国画大师潘天寿先生画论中的“不雕”相同,是指不刻意造作。后者的不雕是未雕的意思,说是未雕,但其实已经经过心灵的艺术加工——心雕。

  根,本身不一定美,有些甚至是丑的。只有当它的自然形状与特定的艺术形象和创作思想相契合时,才能产生特殊的艺术美。它之所以能够转换为艺术美,就是依靠根艺家心灵的眼睛去仔细审视和发现,然后再经过意念之雕刀,反复琢磨推敲,逐渐将艺术之道和自然之道有机地揉和在一体,使自然之根理想化和艺术化,最终达到天人合一,物我交融,不似之似,自然而然的艺术境界。由于这一系列的意想创作过程都是通过心理活动来完成,故笔者称其为心雕。

  心雕与手雕不同:手雕借助技,心雕借助道。手雕是模仿自然和改造自然,是艺术家的一种基本工夫。心雕是顺应自然和利用自然,是艺术家的一种特殊本领。然而,不管是手雕还是心雕,都必须师法自然。从性质来讲也可以这么说,手雕属于非自然之自然,心雕属于自然之非自然,两者在根艺作品中往往起着相互关联、替补和促进作用,因此只有心与手的高度统一、默契配合,才能天随人愿,人合天趣,相得而益彰。

  以上所论,主要适用于平常人们习惯说的“局部施雕”法。

  其实治根如治病。著名美学家、中国美院教授杨成寅先生曾风趣地把局部雕法,比喻为扎针,高明者,能一针中穴,全身皆麻。而能使根“麻”者,必能针到病治,刀到美生。这里的“中穴”是指雕过的部位,而“麻”是指没雕的部位。“麻论”的意思是说,技艺高巧,根道精通者,只需在某局部处稍稍一雕,而整个作品就马上会活起来。当然,也可比作下棋,一着得法,全盘皆活。这种一以当十,点石成金,不着一字尽得风流的表现方法和本领,与国画和书法的“意到笔不到”一样,是华夏文化所特有的精粹,也是每一个艺术工作者所苦苦追求的境界。

  要达到这种境界,除了不断创作实践,苦练基本功外,还必须要有各方面的文化知识和审美素养,以及对根艺之道的深刻体悟,方能迁想妙得,左右逢源,出奇制胜。想人之未想,见人之未见,为人之所不能为,纵然没有规矩,也能成得方圆。

  (本文获第二届中国根艺(石艺)学术理论研讨会优秀论文奖 作者:张德和)
 

 

上一篇:爱上他危险危险   下一篇:化腐朽为神奇——张德和大师的根雕艺术
 
Copyright © 2009 www.54XSR.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象山同乡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