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新用户注册
搜索

再论中国渔文化的研究与开发

[复制链接]
成根 发表于 2014-7-26 10:4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成根 于 2014-7-26 10:56 编辑

本文刊于2014年第2期(总第40期)《渔文化》




再论中国渔文化的研究与开发


吴诚根

(浙江省建德市水利水产局)  





      为充分挖掘渔文化的内涵、提升渔文化的品位,2004年4月象山县人民政府与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浙江省民间文艺家协会、宁波大学发起征文,联合举办首届“中国渔文化学术研讨会”。9月中旬,笔者应邀赴象山,参加研讨会与节庆活动。
      研讨会共收到论文、考证类文章45篇,部分文章内容类同、或偏离主题。翌年5月,洪贤兴主编的《中国渔文化研讨会论文集》由宁波出版社出版。34篇、28万字的开创性研究与探索成果,凝聚着中外渔文化研究者的辛劳与智慧。拙作《试论中国渔文化的研究与开发》有幸入选,列于首篇。
      弹指一挥间,已过去十年。全国各地渔文化资源的挖掘、收集与整理有了长足进展,研究、保护与开发取得丰硕成果。本文通过剖析、解读象山的实践,再论中国渔文化的研究与开发。



一、弘扬渔文化精神的一面旗帜



      象山县位于浙江中部、东海之滨。三面环海,北临象山港、东濒大目洋、南滨猫头洋;一路穿陆,西接宁海县。县域面积1175平方公里,其中本土(西乡地峡和东乡、南乡两个次一级小半岛)面积995平方公里,608个岛屿面积180平方公里。海洋面积6618平方公里,是陆地面积4倍;海岸线长925公里。全县18个乡镇(街道)无不濒海、渔村37个,直接或间接从事渔业8万人,占全县54万人口的14.8%。
      据《浙江通史》载:第四纪更新世末期以来,我国东部沿海地区曾经历三次大规模的海进、海退:首次星轮虫海进、海退,发生在距今10万年前至7万年前;二次假轮虫海进、海退,发生在4万年前至2.5万年前。最后一次卷转虫海进,在7000年至6000年前达到高峰,海水直拍四明山北麓;今浙江省境内的杭嘉湖、宁绍平原及沿海一带均沦为海域;今象山境内犹如现今的舟山群岛:岛屿罗列、滩涂泥泞。直至距今5000年前才开始海退,陆域逐渐扩大;各座岛屿连接成山地丘陵,先民们次第在山麓海边兴建聚落。
      “半岛象山,古称蓬莱;海岸曲折,百里蜿蜒。先民居此,六千余年;依山傍水,狩猎渔盐。沧桑变化,积成良田;缘海而邑,兴旺发展。塔山遗址,历历可鉴;不敢忘祖,永怀大海。” (何元均:《祭海文》)位于县城东部、塔山南麓的史前文化遗址,距海岸线仅12米、为国内之最。一、二期考古,出土绘有水波纹及鱼纹或直接按印蚬壳痕的陶器、鱼鳍足盘形鼎和三足鼎、石网坠和陶网坠,表明早在新石器时代,先民们就在此耕海牧渔、生息繁衍。2007年三期考古,出土商周时期青铜渔钩两枚,尾部有凹槽、前端有倒钩。
      唐代李吉甫(758-814)撰《元和郡县志》载: “神龙元年,监察御史崔皎奏于宁海县东界海曲中象山东麓彭姥村置县。” 县治 “东至大海二十里,南大海三十五里,东北至大海四十里,正北至大海一十五里,唯西南有陆路接台州宁海。”可见如今象山的南庄、定山、金星、鹤浦、西周、贤痒等平原,在公元8世纪并不存在。象山前人利用自然、改造自然,坚持不懈围海造田,才有今日的阡陌从横、沃野连绵。
      象山的海洋文化与农耕文化相融相长,中唐的草创、宋初的中落、元时的磨难、明朝的倭患、清季的海氛、民国的动乱,薪火相传未能阻挡。先民以勤劳与智慧饭稻羹鱼,享受渔盐之利;斗转星移,沧海桑田,积淀了富有地域特色的生产与生活方式,形成了特有的精神生产能力与文化产品。
      在象山文化历史的长河里,以渔港为依托、渔贸为传媒、渔俗为特征而积淀的渔文化,底蕴深厚、内涵丰富、形态生动,成为地域文化中一支最有特色的民族民间文化。这是象山文化的精髓所在,也是象山精神的灵魂所在,推动象山历史不断前进。
      西晋时,象地属鄮县。 “古鄮县乃取贸易之义,居民喜游贩鱼盐。” (元《宝庆四明志》)东吴丞相陆逊之孙陆云(262-303)撰《吞车茂安书》,记载鄮县采捕业: “断遏海浦,隔截曲隈;随潮进退,采蚌捕鱼;鳣鲔赤尾,锯齿比目,不可铭记。” 唐神龙二年(706)七月,象山正式建县后,捕捞、航海业日趋发达。明永乐四年(1406),邑人俞士吉以礼部侍郎衔两度从石浦南关桥始航,出使高丽、日本;时称石浦为“浙洋中路重镇”。民国《象山县志》载: “石浦产鱼鲞,春汛有台帮渔船二千余艘,名洋山船。冬汛有闽帮渔船百余艘,名钓冬船。春以黄鱼为宗,冬以带鱼为宗,力鱼、石克、鲟鲳、鳓鲥、比目、乌鲗之属次之,水母、虾蟹更次之。”      建国后,石浦成为我国东南沿海捕捞基地,华东“六省一市”在此设立渔业指挥中心。石浦港一名“荔港”,位于象山半岛东南端。港域自北而南、折东西走向,略呈弯月形。渔港地处东海各大渔场之中心,经铜瓦门、东门、下湾门、蜊门、三门五座航门,捷足先达大目洋、猫头洋,直通国内外各大港口。面宽、水深,面积27平方公里、主干中心线长18公里,平均深度6米至33米;在大陆和东门、对面山、南田、高塘四岛的环抱之中,避风、锚泊性能好。
      1995年,国家农业部授予象山“水产品生产先进县”称号;1996年,象山荣膺“中国水产之乡”;1997年,水产品产量列于全国五强。象山拥有2100多艘大马力钢质渔轮,总吨位超过70万吨,捕捞能力居全国第一。
      精神是历史的积淀和凝聚,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是形成精神的基本因素。独特的地域环境和生存状态,形成敢闯敢冒气概、同舟共济精神、吃苦耐劳品质、宽宏大度气度等文化基因流淌在象山人的血脉里,孕育了“海纳百川、勇立潮头”的象山精神。
      象山首个喊出“善待海洋就是善待人类自己”强音,向世界渔民发出“海洋兴亡、匹夫有责”倡议,成立首个保护海洋民间组织“中国渔民蓝色保护志愿者行动”,启动“环太平洋海洋环保志愿者行动”;率先将渔文化研究引入教育领域,开展本土化校本课程研究实践,培育师生包容精神、奋进意识、人文素养与开放品格。
      中国海洋意识教育基地落户象山,石浦小学《渔文化与学校教育的整合》获浙江省教育科研一等奖。渔文化研究与开发队伍、作品、产业走在宁波、浙江、乃至全国的前列,成为国内弘扬渔文化精神的一面旗帜。
 楼主| 成根 发表于 2014-7-26 10:51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成根 于 2014-7-26 11:08 编辑


二、开展渔文化研究的三座丰碑



      象山是我国较早开展渔文化研究的地域之一。在研究与开发的过程中,出现三块里程碑;亦可以说是三座丰碑:

      1、成立渔文化研究机构
      2002年,宁波市委书记黄兴国指示象山县“加强渔文化研究”。在县委、政府主要领导的支持与指导下,由王庆祥发起,约请洪贤兴、韩利诚等多次商议筹建渔文化研究机构事宜。
      2004年2月24日,召开成立象山县渔文化研究会的筹备会议;接着开始首批会员入会工作,收到《会员登记表》69份。除个别人员特殊情况外,象山县的“文化人”均加入了渔文化研究的行列。5月19日,召开象山县渔文化研究会成立大会。通过研究会章程,选举第一届理事会;选举洪贤兴为会长,郦伟山(兼秘书长)、韩利诚、史奇山、钱永兴为副会长;聘请陈民宪、周静书为名誉会长,王庆祥、何元均、林志龙为顾问。  
      次日,笔者从《中国象山网》获此信息,即写信祝贺。信中写道: “象山县渔文化研究会的成立,使我有了多位老师、以合力开展渔文化的研究。不知贵研究会能否吸收我参加?为促进渔文化产业的发展,将家乡建设成为‘现代化生态型滨海旅游城市’出一份微薄之力。” 此信被编辑部加题《一位旅居外地的象山人的来信》,全文刊于当月出版的研究会《会刊》。
      是年10月,渔文化研究会特聘陈勤建、陶思炎为名誉会长,金涛、吴诚根为顾问。 “开创中国渔文化研究之先河”, 被评为象山县2004年精神文明建设“十件新事”之一。
      象山县渔文化研究会还与宁波渔业协会、宁波市水产研究院联合发起:成立宁波渔文化促进会。2008年8月28日,召开“宁波渔文化促进会成立暨中国渔文化与节庆研讨会”。从此,象山渔文化研究工作登上一个新台阶。
      2010年6月2日,召开象山县渔文化研究会换届会议,欧亚群任第二届研究会会长。

      2、建立渔文化研究基地
      渔文化研究会成立后,遵循实用性、创新性、可行性选题原则,以渔民、渔村、渔区为研究对象;坚持纵横结合、内外结合、虚实结合,推动海洋渔文化产业向深层次、高品位发展;研究工作不断走向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
      20世纪末,象山县提出“工业强县、旅游富民、海洋开发、生态立县”四大战略目标,引起人们对海洋文化、尤其是渔文化历史渊源与表现形态的广泛关注与思考。
      石浦不仅是我国基地渔港,遍布街区的建筑遗存与古迹、众多的民间节庆与习俗、丰富的民间文艺,犹如一座巨大的渔文化物质遗产、非物质遗产“金矿”,具有多样性、丰富性、密集性与现实性。
      2002年,国家农业部将石浦列为国家级“六个中心渔港”之一;象山县分级、分区保护古镇明清老街,保留多种渔业生产工具、渔民生活用品、海洋生物标本等渔文化实物。2003年,象山县“启动海洋文化保护与开发工程”。2005年,渔港石浦升格为“中国历史名镇”。
      2006年,象山县出台《关于加快推进海洋文化大县建设的决定》、《关于加快文化事业发展的政策意见》,制定《象山县民间艺术资源保护规划》、《石浦历史文化名镇保护管理办法》、《石浦历史文化街区规划设计》一系列保护措施,投入社会资金1.3亿元整修鱼师庙、妈祖庙等30余座古庙宇和4段城墙,兴建渔文化景观码头、特色广场、环港水景观光廊带。
      2008年5月27日,象山县荣膺“中国渔文化之乡”称号,中国文联、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批准象山建立“中国渔文化研究基地”。

      3、设立渔文化生态保护区
      将民族民间文化遗产原状地保存在其所属区域及环境中,使其维持原生态、保持旺盛活力,是保护文化生态的一种有效方式。2007年,象山县开始探索海洋渔文化整体性保护的方式,启动申报“海洋渔文化生态保护区”工作。
      2008年2月,象山县申报的“浙东海洋渔俗文化生态区”列入浙江省七个文化生态保护区试点之一,并被浙江省文化厅推荐申报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10月,建立“申报浙江象山海洋渔文化生态保护区工作领导小组”,县长任领导小组组长,13个相关部门、单位负责人为组员。11月,“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工作经验交流会”在象山召开;《海洋渔文化(象山)生态保护实验区规划纲要》(送审稿)通过专家的论证。
      2009年,象山县成立“非遗”保护中心、编制2人,县财政拨付申报海洋渔文化生态保护区经费30万元。如今,象山县拥有渔民开洋谢洋节、石浦富冈如意信俗、徐福东渡传说、海盐晒制技艺、象山渔民号子、唱新闻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6个,浙江省级13个、宁波市级33个,数量之多名列省市第一。
      2010年,象山县荣膺“浙江省文化名城”称号。2011年,浙江省首个“海洋综合开发与保护试验区”落户象山。
      2013年2月,国家文化部批准《海洋渔文化(象山)生态保护实验区总体规划”;保护与渔文化相关的自然生态、历史遗迹,特别是以活态存在并传承的各种非物质文化遗产。这是我国继设立闽南、徽州、热贡、羌族、客家(梅州)、湘西土家族苗族文化生态保护后的第七个文化生态保护区,也是惟一的海洋文化生态保护区。

 楼主| 成根 发表于 2014-7-26 10:57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成根 于 2014-7-26 11:06 编辑

三、开发渔文化产品的六大产业


   
      产业是具有不同分工、利益互相联系的各相关行业组成的业态,象山县在开发渔文化产品中形成诸多产业:

      1、休闲旅游业      
      发展休闲旅游符合世界潮流、产业导向与象山实际,当旅游业从观光型向休闲型、从休闲型向体验型升级之时,文化的重要作用就越来越凸显。
      1998年,象山全面启动海洋旅游开发。至今形成百里黄金海岸休闲旅游带、石浦港渔文化旅游区、大塘港生态农业休闲区、松兰山海滨度假区、象山港休闲旅游度假区“一带四区”格局,荣膺“中国最佳休闲旅游县”、“浙江省旅游经济强县”。
      具有五百年历史的渔港石浦,完整保留明清时代建筑的三大历史街区。街区占地面积22.3万平方米,建筑面积7.9万平方米。碗行街、中街、福建街、延昌老街等六条古街长达1.8公里,五十条古巷长达2公里;其保护之好在我国东南沿海独一无二。还保留花岩山岩画、江心寺摩崖石刻、二湾摩崖石刻、北渔山国际灯塔等古迹。著名学者余秋雨赞扬石浦是“一座活着的渔文化古镇”,著名节目主持人杨澜为象山创建中国旅游强县出任“旅游形象大使”。2009年,投资2500万元、建筑面积4500平方米的中国渔文化艺术村,落户石浦东门渔村。
      象山人的网上家园《中国象山同乡网》,曾以“提起象山、你首先想到的是什么”为题作过一次网上调查。除了父母、亲友、老师等外,多数网友回答“象山海鲜”、“百里海岸,千年渔乡”、“海山仙子国,东方不老岛”、“休闲象山,中国百里黄金海岸”。
      通过举办节庆活动、传媒宣传,中国渔村、象山影视城、渔山列岛、花岙岛、半边山等景点名声在外,各地游客纷至沓来:春踏沙滩夏海钓,秋看开渔冬品鲜。
      “一条鱼吃出百条鱼的价值”、“渔文化成就了三十亿大产业”,休闲旅游成为象山经济社会发展的亮点。

      2、海鲜餐饮业      
      水产品被联合国粮农组织推荐为21世纪健康食品。象山县通过发掘、创新海鲜餐饮文化,做大“餐桌经济”。海鲜餐饮业成为促进水产品消费、引领水产品价格、提升水产品附加值,以及居民就业创业、增加收入的重要途径。
      象山拥有鱼类440余种、虾蟹类80余种、贝类一百余种、海藻及其它海产品数十种,象山海鲜在国内享有一定的知名度与美誉度。2009年,中国渔业协会授予象山县“中国梭子蟹之乡”称号。2010年,象山县荣膺“中国海鲜之都”。
      2004年,象山先首办“宁波海鲜美食周”,评选象山海鲜“十大名菜”、“十佳酒店”。2007年,将海鲜节纳入第四届“中国(上海)国际餐博会”,开创“异地办节、节庆互动、特色互补”的新模式。餐博会上,20多位资深厨师、耗费100多工时,以长5.2米、宽1.3米的帆船和十五条长0.6米的小船为器皿,用50种鱼类、32种贝类、20多种虾蟹为原料,制作“千鱼百螺宴”,其中一条野生大黄鱼重达2.4公斤;荣获上海大世界吉尼斯纪录。
      2008年开渔节期间,向海内外游客首推由民间待客佳肴整理、制作,缨溪诗社创作一菜、一咏、一故事的“海鲜十六碗”,赢得满堂喝彩。2011年第七届象山海鲜节,举行“海鲜创新菜烹饪大赛”、“我与象山海鲜故事”等活动,吸引各地游客购海货、吃海鲜、过大年。
      2013年第九届象山海鲜节,来自北京、山东、辽宁、广东等地的60余位选手参加“中国海鲜厨艺大赛”,并举办“中国海鲜餐饮论坛”。
      如今,在象山形成石浦海鲜长廊、爵溪沙滩夜排档、墙头渔家馆、丹城海鲜城等颇有特色的海鲜餐饮聚集区。在上海、杭州、宁波,打“石浦海鲜”、“象山牌”的上规模餐馆酒楼不下百家,年营业额超过10亿元。

      3、节庆会展业      
      先民遗存传统文化节庆丰富的活动内容,在历史长河中不断演进、融合,为开展现代节庆活动提供深厚的文化内涵。
      在联合国大会命名“国际海洋年”的1998年,象山县以“感恩海洋”为主题、以渔文化为主线创办中国开渔节,使国家实行休渔制度引发的区域性节庆,成为大海的庆典、渔民的节日、旅游的盛会。祭海典礼、妈祖巡安、开船仪式等主体活动,正是渔俗文化的传承与创新。1999年,象山县首办“三月三、踏沙滩”民俗活动文化节。2007年,在渔山列岛首办中国(象山)国际海钓节。渔山列岛从此成为全国海钓竞赛基地,国际海钓大赛成为国内规模最大的专业性海钓赛事。2008年,渔山列岛成为国家级海洋生态特别保护区。2012年,国家海洋局批复同意渔山列岛为国家级海洋公园。
      2005年,中国海洋论坛落户象山,为走出一条具有时代特征、当地特色的科学发展之路,提供有力的理论支撑。笔者应邀四次参加海洋论坛与海洋峰会,拙作《试论我国海洋文明的塑造与海洋文化力的构建》、《中华祭海文化探析与深度开发探讨》、《试论海洋伦理体系的构建》等,选入各年《中国海洋论坛论文集》,由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出版。2009年,宁波市海洋与渔业局、宁波渔文化促进会在石浦联合举办“宁波渔文化与休闲渔业研讨会”。节庆活动期间举办的多种展会,带来人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成为推动社会经济快速、和谐发展的“助推器”,有力促进象山县域经济的发展。
      2010年,象山县被授予新世纪十年“首批中国节庆名县”称号,荣获“中国节庆杰出典范奖”。2013年,中国(象山)开渔节成为国家级节庆活动,列于国务院颁布的《全国海洋经济发展“十二五”规划》。
 楼主| 成根 发表于 2014-7-26 11:02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成根 于 2014-7-26 11:12 编辑


      4、精品工艺业      
      1996年,象山县荣膺“中国民间艺术(竹根雕)之乡”,拥有三位国家级大师,常年从业者300余人。以渔文化为题材创作的《年年有余》、《酣》、《渔趣》、《乡思》、《大丰收》、《蟹》、《渔归》、《渔乐》等作品,取得很高的艺术成就。竹根雕大师张德和五获国际展览金奖、两获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精品展金奖、五获刘开渠根艺奖金奖。象山县采取“国助民营”模式,政府划拨土地5.1亩、张德和投资1000万元,建立国内规模最大的根雕艺术专题博物馆,成为展示中国渔文化的一个重要窗口。
      象山县相继还建立剪纸艺术馆、船模制作中心、渔文化工艺品展销中心等,推进渔文化精品工艺业的发展。
      2004年,联合国科教文卫专家会员、中国民间艺术大师谢才华的剪纸《百舸争流》,荣获中国第七届文化艺术节金奖;谢才华获“美国艺术大学荣誉博士”、“世界名人勋章”;作品多次入选“大世界吉尼斯之最”。杨雪峰、詹孟福、陈霖精制各式船模,展示渔区的历史变迁;2010年,杨氏古船坊制作的“郑和宝船”在国家博物馆展出,赢得多方赞誉。2011年,宁波渔文化发展有限公司向国家工商局注册渔文化商品20大类,摄制少儿古装剧《徐福东都》,向韩国出口陶艺制品。
      由我国古老的碑拓演变、秉承上古制作工艺的鱼拓艺术,流行于中、日、韩三国。一条鱼一般价值几十元、上百元,一幅鱼拓起价两千元、高的达万元;制作鱼拓既是收藏、保存渔文化实物,更是享受情趣、延伸快乐、提升愉悦。2009年,象山县成立鱼拓创新团队。2013年,象山县渔文化书画院邀请国内50余名鱼拓专家和书法家,切磋交流技艺,举办“中国鱼拓名家题跋展览”;象山鱼拓被列入“非遗”保护项目。

      5、民间文艺业      
      1996年,淋漓尽致地表演渔家新婚夫妇细腻丰富、俏泼豪放感情的双人舞《挂灯》,荣获我国群众文艺最高奖——全国第六届“群星奖”银奖。
      2006年,以渔家船鼓为基础创作的《象山渔鼓》,以鲜明的地域特色、恢弘的队列阵容、独特的舞蹈语汇和高巧的表演技艺,在浙江省群星奖广场舞蹈比赛中获创造、表演“双星奖”;翌年,荣获全国第十四届“群星奖”表演奖。
      起源于明代嘉靖(1566)末年的石浦《鱼灯舞》,是百姓纪念抗倭英雄、喜庆渔业丰收踩街游行的民间舞蹈,通过传承与保护成为宁波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在全国渔歌(号子)邀请赛中,渔村老艺人赵汉文领队的《渔家号子》荣获金奖。2007年春节,一台象山渔家儿女主演的《鼓乐闹新春》、《鱼灯舞》、《渔家号子》、《让洞房》等节目,走上中央电视台“荧屏大舞台”。
      20世纪50年代,象山农民画家高妙兰创作的《大黄鱼丰收》,以浓郁的生活场景、简洁的创作风格,影响了几代人。中国民间工艺美术委员会艺术委员、中国画家协会理事吴蒙蒙的水彩画,入选《世界画家作品集》等多部大型画册,获中国文艺金爵奖书画最佳奖等多种奖。2010年3月,集书画、教育、培训、创作、展览、收藏为一体的象山渔文化书画院成立;展示《陈炼焦书渔文化诗词书法册页》11本,书有古代象山海错、现今象山海鲜及咏渔诗词三百首。4月,占地50余亩的象山渔文化乐园开园,乐园开设渔网编织、鱼拓制作、陶艺制作、蜡模制作、渔民画、麦秸画、沙雕、剪纸等特色课程。2011年8月,象山电视台举行“海娃娃讲渔故事”总决赛,《蛤蟆叫黄鱼跳》获得冠军。
      2007年9月,中国渔文化摄影博物馆在石浦古城开馆,2009年9月,渔文化研究会创办《中国渔文化网》。制作的首张DV《渔港古城》在旅游船上播放,获得游客好评。

      6、传媒出版业      
      在传承文化的过程中,以文字为载体的各类文献一直发挥着重要作用。
      2000年9月,为了给中国开渔节增添文化内涵,象山县宣传部门出版笔者主编的国内首部《中国历代咏渔诗词三百首》,浙江省海洋与渔业局局长夏阿国欣然题词: “鱼跃字里行间  诗颂渔业文化” 。同年,出版丁爵连主编的宁波市首部海岛志书《象山东门岛志略》。
      2004年7月,象山县渔文化研究会创办《渔文化》季刊,雅俗共赏、图文并茂,老少喜爱、可读性强。2007年第4期刊登《海之女》、《捕虾》两幅渔画,作者是鹤浦小学十岁的林语嫣、赵铭渝。2010年第1期刊登题为《一位八十四岁高龄的海洋与渔业工作者的来信》,文章作者是1927年出生、1950年分配到浙江省水产局工作的退休干部王竹青。
      2007年第1期《渔文化活动简讯》报道: “1月18日,中国象山同乡网特邀象山渔文化研究会顾问吴诚根,出任该网站‘象山文化’版版主。” 第2期《简讯》报道: “4月20日,我国首个渔文化专题博客《渔子的BLOG》在《新浪》网注册创办。……博主是浙江省象山县渔文化研究会顾问吴诚根。” 拙作《应用渔文化成果  加速产业化进程》、《中国渔民的保护神》、《我国古今保护渔业资源的习俗》、《浅析我国渔区民歌的类型与功能》等发表后,被浙江省海洋与渔业局的创办的《浙江渔业》转刊。
      2009年至2011年,郦伟山主编《渔文化研究》(一)、《渔文化美食》、《渔文化大观》、《渔文化研究》(二)四部、计187万字,由中国文史出版社出版。象山县出版的渔文化书籍还有《象山妈祖文化述略》、《象山渔乡民间故事》、《中国第一渔村东门岛》、《象山石浦海鲜十六碗》、《中国渔文化摄影艺术展全国获奖作品集》、《张明珠书象山海错诗》、《象山海鲜诗词一百首》、《象山海鲜菜谱》、《中国渔文化印谱》等。宁波渔文化促进会还启动《中华渔文化辞典》编纂工程,既为渔文化研究者提供便捷、实用的查询指南,也将填补国内辞书类的空白。


      中国七千年的文明史,传递着渔猎农耕变迁景象。渔文化虽是中华民族总体文化一个分支,却是文化长河一条源远流长的支流。所谓总体文化、次属文化仅仅是个相对概念,在“千年渔乡”象山,渔文化并非次属文化。
      以渔为书,学以致用;百尺竿头,更进一步。期盼象山县进一步加强渔文化基础理论研究,揭示其内在本质与规律;进一步加强应用开发研究,把成果应用到各项事业上。立足象山,推向全国,走向世界,面向未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新用户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象山同乡网 ( 京ICP备10005750号 )

GMT+8, 2024-9-13 07:45

Powered by Discuz! X3.5

copyright by 54xsr.co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