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象山同乡网 各地象山人的网上家园
根艺大师张德和 > 德和其人
张德和:竹根雕创作的四要素

  因为竹根雕创作不同于绘画、雕塑,绘画、雕塑可以凭空想像,主题先行,而根艺创作由于材料的限制,只能根据其材料的自然形状去象形、立意、加工,故材料的优劣,显得非常重要,它会直接关系到作品的质量。好的根材应该是形状奇特,结构富有变化,质地坚韧细腻,色泽纯净光洁,纹理清晰美观,本身具有美感,竹龄起码在4年以上,否则质地就粗糙脆软。因为材料是根艺创作的基础,奇美的材料能够引导作者的思路,激发作者的想像力和创作欲望,正像战场上占据有利地形一样,斗志会更高,胜利的信心会更足。“和氏璧”之所以价值连城,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材料本身,要是没有珍稀的荆山璞,就不会有宝贵的“和氏璧”。

  但是自然中的美是潜藏的,正像歌德所说一样,“大自然不断和我们谈话,但从不吐露它的秘密”,它的美需要人去发现。所以当你得到根材时,必须细心观察,反复审读揣摩,不能急于求成,有时可以放它几年、十几年,甚至几十年。其实美无处不有,只是缺少能发现美的慧眼。所谓慧眼,原是佛教用语,指能认识过去与未来,发现指敏锐的眼力。有了慧眼,可以透过现象看出本质,可以从一般中看出特殊,可以从丑中发现出美,甚至可以从无中看出有。有道是“聪者听于无声,明者见于无形”。罗丹曾说:“所谓大师,就是这样的人,他们用自己的眼睛看别人见过的东西,在别人司空见惯的东西上能够发现出美来。”也就是说,有慧眼的人,能见人之不能见。显然这里的慧眼已不单纯是眼力的概念,它还包含慧心和灵气,它是聪明和智慧的间接反映,也是创作经验、审美素养、知识成分、思维和判断能力的综合体现。慧眼必须借助想像的翅膀、心灵的眼睛和思维的触角,方能探幽抉微,捕形追意,见真明道。

  此外,神思在竹根雕创作中显得特别重要,因为艺术创作主要靠精神劳动,所以当你发现了根的形态像什么后,要全面调动你的思维功能,即通过联想、思考和意会,在物象和意象间寻找到契合点,然后确立主题,再反复推敲,精心提炼,认真布局,直到材料、形式、内容、题旨完全吻合,心目中的艺术形象得以完整显现为止。这个过程越周密,成功的几率就越高。

  如我有两个形状奇特的竹根,已在家里放了十来年,虽然早就发现其基本形体和根须走向很像倾斜的茅屋,但总找不到切入点。为了参加2003年10月由国际竹藤组织和中国竹产业协会联合主办的首届中国竹工艺精品创作大奖赛,我又对着两个竹根苦思冥想,先由茅屋联想到农村,再由农村联想到贫穷,然后再由贫穷联想到诗圣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于是情有所动,灵感突然迸发,经过精心的构思,用竹子做茅屋的柱子,加上材料本身就是竹根,而竹子刚正不阿、虚怀劲节的品行正好与杜甫的人格相吻合,并决定用大写意的手法来表现粗犷的茅屋和被秋风卷起的破草扇,来体现当时的贫穷、荒凉、破败的景况和杜甫忧国忧民的奔放激情,使之情景交融,物我合一。于是竹根雕《茅屋·秋风》的意象便了然于心,这就是所谓的“迁想妙得”。

  然而,不管是慧眼还是神思,它是一种心理活动,只能作用于观察、立意和构思,至多只能算其为意象创作过程。意象毕竟是意象,若要使意象变成完整的艺术形象,还必须经过手的艺术加工。况且,天然之根会有许多不足与多余,只有通过艺术家的取舍、整修、改造等再加工,方能成其为完美的艺术品。因此,艺术家技艺是否高超,手段是否巧妙,是作品成败的关键。艺高手巧者,可以点根成金,巧夺天工,甚至可以变废为宝,化腐朽为神奇。当然,这里所谓的巧,其实有手段巧妙和技艺的精巧双重含义。同时,加工时必须尊重自然,因材施艺,因势利导,随机应变,做到大处着眼,小处着手,借自然去造型,窥意象而运斤。心、手、眼并用,形、意、神兼顾。力求主体与客体的默契配合,形式和内容的完美统一,天趣和人艺的巧妙结合。雕而不雕,不雕而雕,雕与不雕之间过渡自然。而且要惜刀如金,见好就收,否则就会挖肉补疮,事与愿违。竹根雕既然是属于根艺范畴,就要遵循根艺的创作原则,充分运用竹根自然美的形态来表达作品的主题思想。

  总之,奇材、慧眼、神思、巧艺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神思靠慧眼获得意象信息,慧眼借助神思激发灵感火花,以进行和完善意象创作,但艺术形象的最后产生必须依靠巧艺来完成,而奇材又是意象信息和意象创作必不可少的载体,也是艺术形象产生的基础。所以,惟有以上四者有机结合,高度统一,才能创作出精美的竹根雕艺术品。

  当然,任何一件艺术精品的产生,还需多方面的条件,如创作者文化知识和创作经验的丰富积累,审美素养和艺术境界的全面提高等等。但是只要你虚怀若竹,恒心如根,并反复实践,认真体悟,不断探索总结,充实自我,终能左右逢源,得心应手,创新意于规矩之外,出精品于情理之中。

(作者为中国根艺美术学会常务理事,中国根艺美术大师,浙江省根艺美术学会副主席,浙江省竹根雕专业委员会主任)
 

 

上一篇:张德和应邀赴法国巴黎现场表演   下一篇:张德和在台湾交流展示
 
Copyright © 2009 www.54XSR.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象山同乡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