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新用户注册
搜索

佛教的财富观之财富与道德、修行

[复制链接]
生如夏花 发表于 2011-10-10 09:2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二、财富与道德、修行

1、财富与道德的关系,是怎么样的?这样对于二者关系的不同认识,各会产生什么行为和结果?了知此已,对您的生命,有何启发?

答:

1)A、传统的儒家哲学,是把财富与道德的关系,放在对立矛盾的层面上来看待的。B、西方的人本思想,肯定了追求利益的合理性,认为只要在不伤害他人的前提下,对利益的追求就是道德的。正如思想家狄德罗所说的那样:“一切人类社会的经济都依赖着一普遍而又单纯的原则:我愿意幸福,但是我和别人一起生活,他们和我一样,也愿意幸福,让我们寻求使自己幸福的同时也使别人幸福,至少不能妨碍别人幸福的方法。”C、佛教认为,财富与道德,不但不是矛盾对立的,而且还是一体相成的,凡是符合道德的行为,就必然是有利于自己和他人,有利于现时生命、现世生命、将来生命,无限生命的,反之,凡是不能有利于自己和他人,不能有利于现时生命、现世生命、将来生命,无限生命的行为,就必然是不符合道德的。

2)A、第一种的思想,就导致了三种行为和结果,要么是放弃利益追求,成了自己苦苦孤守道德而让别人看着从心里害怕的傻傻的真君子了,要么是,成了表面上提倡道德,实际上却已经放弃道德,追求利益的伪君子,要么是干脆不再信奉这种思想,明里暗里都放弃道德,而赤裸裸的追求利益。B、由于没有来自于真相的圆满智慧,又没有断除利益冲突的根源——我执,也没有基于生命根本层的慈悲心,就注定这种思想,只能成为不可能真正实现的思想,大家还是完全的陷入于追求现世利益而破坏未来利益,追求自己利益而破坏他人利益,在追求利益中,自然破坏了道德的行为。C、这样的一种圆满的符合实相的指导思想,能够让人在将道德成就的一部分直接表现在利益的是否获得上,让人们在追求利益中成就道德,所以,一方面既能使之心安理得的追求利益,一方面又能在追求利益中完善生命,提升道德素质,即不会有追求利益而破坏道德的顾虑,也不用因为要孤守道德而放弃利益,如是,确实是圆满而易行乐行了。

3)任何一种,不能客观对待的事物,无论其本身是怎么样的好,在实践时,要么是难以实践、苦于实践的,要么就是根本不能实践的,反之,来自于符合客观真实的一切作法,又必然是能够实践、易于实践、乐于实践的。


2、为什么,有些人道德很好,却很贫穷,而有些人道德很不好,却又很富有呢?了知此已,对您的生命,有何启发?

答:

1)佛教认为生命是无限的相续,有过去、有现在、有未来,这种道德利益一体相成的法则,是贯穿于这过去现在未来的,也就是说,现在的贫穷,必定来自于过去的不道德行为,现在的富有,必来自于过去的道德行为。

2)所以,知道了这个客观规律,我们既不用怨天尤人,也不用羡慕嫉妒,因为那都是没有用的,还会给自己的生命,带来负面影响。唯一有用的就是,从现在开始就好好的行持,那些符合道德的行为,自然在不久之将来,利益会随之而来。


3、为什么清高必无德?那么我们还需要清高吗?为什么?了知此已,对您的生命,有何启发?

答:

1)因为清高守孤德,而没有财富,既没有财富,过去必无德。

2)不需要。

3)因为,我们既不要不要道德只追求财富的市侩铜臭,也不要只要道德不要财富的清高。我们需要的是一体相成的财富道德。

4)原以为,清高是一种很高尚的人格,殊不知,这也是有问题的,这是偏向于一面的不如实的没自信的人格体现,哈哈,那就别再自以为高尚的清高了。


4、道德行为、信誉品牌、利益获得,互相之间是什么关系?了知此已,对您的生命,有何启发?

答:

1)从我们所能感受得到的现实意义上来看,久远而广大的利益的获得,来自于信誉品牌的铸就(良好的信誉品牌,本身也是一种很重要的无形资产。),而信誉品牌的铸就,靠的就是个体和单位整体的道德行为,所以,唯有符合道德的行为,才能获得久远广大的利益,而那些不顾道德的短期唯利是图的行为,只能获得短期的一些利益,而失去的却是更多更大的利益。

2)一体相成的道德利益观,不需要放到无限生命里去观察,从现世的中即可得到无数的明证,那些许多历史久远的大公司,之所以,能获得巨大的成功,最关键的因素,就是因为他们遵守道德利益一体相成的规则,所以,才获得了如此久远广大的利益。


5、什么叫修行?修行和诵经、念佛、持咒、打坐等的关系是怎么样的?了知此已,对您的生命,有何启发?

答:

1)修行,就是依佛法来修正自己的思想行为。

2)他们是修行的一种方式,但不是修行的唯一内容。甚至,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说,如果他们能服务于自己思想行为的修正,他们才称得上是修行,如果不能服务于自己思想行为的修正,那么他们就不是修行。

3)修行,就是依佛法转换我们原本虚妄错误的思想,这才是修行的真正内涵,修行的核心所在,所以,修行是否成就的标准,就在于,你面临任何事情的时候,你的第一念,第二念,生起的究竟是佛法的思想,还是依然原本虚妄错误的思想,若是依旧是原本虚妄错误的思想,那么我们不管修的是什么高深大法,都还是一样的修行没有成就,乃至修的根本就与佛法的本身还不相应。


6、财富与修行的关系,是怎么样的?这样对于二者关系的不同认识,各会产生什么行为和结果?了知此已,对您的生命,有何启发?

答:

1)A、一些初学佛和世俗的人,认为是对立矛盾的。B、大乘佛法认为不但不是矛盾对立的,而且还是一体相成的。因为修行的目的就是为了要完善自己的生命,而完善生命的最高标准就是完善佛陀圆满的智慧和福德,而在因地也要不断的集聚智慧福德两大资粮。而没有足够的福德资粮,智慧也修不起来,财富一方面是福德的其中一分,一方面福德也可以转化成为财富。所以,修行自然就包括了修行福德,而修行福德自然也包括了修行财富,从某个意义上说,一个没有财富的修行人,就是一个没有福德的修行人,而一个没有福德的修行人,就是一个修行失败的修行人,是一个完善不了生命品质的修行人。

2)A、在这样的思想下,要么认为学佛之后,就应该好好修行,就不应该追求财富了,乃至觉得世俗生活完全是没有什么意义了,从事世俗的生活和劳作,更是在浪费生命了,给世人以明显的消极厌世的感觉。要么,是认为这样的修行,自己修不了,于是干脆就不学佛不修行了,而再一头扎入世俗生活之中。B、能够把追求财富,很好的摄在自己的修行里面,追求财富的本身,也是一种必不可少的修行,于是就安心的修行,安心的追求财富。

3)佛法的修行,只是重在心念的正观、转化,从某个角度来说,在形式上,是可以在不舍一法中而成就一切的,如果不能这样,他就不是圆融无碍的佛法了,有的只是一个怎么样圆融的问题。


7、对于那些一边拿出钱来供养三宝,一边以不正当的手段赚取财富的这种做法,应怎么看?为什么?了知此已,对您的生命,有何启发?

答:

1)这是一种不了解佛法的内涵,而把佛菩萨想当然的凡俗官吏化的作法。

2)认为自己虽然做了坏事,但是已经给佛菩萨们好处了,他们应该可以赦免我的罪过,能够保佑我平安无事,却不知佛法说的是客观规律,佛菩萨的本身,既不能让你上天堂也不能使你下地狱,一切都是由自身的思想行为所决定的。供养三宝,虽然可以带来福报,但是并不能因此抵消恶业,更不能因此消除生命中累积的烦恼习气。

3)对于任何事物,都要先客观的了解她,而后再来决定怎么做,否则,在还没有客观了解之前,只凭自己的主观想象,以为怎么做就能怎么样的这种思想行为,实在是很没有智慧的。


8、生活和修行之间的关系是怎么样的?这样对于二者关系的不同认识,各会产生什么行为和结果?了知此已,对您的生命,有何启发?

答:

1)A、认为二者是对立矛盾的,生活是生活,是生活就不是修行,修行是修行,是修行就不是生活。B、实际上,生活和修行,也是互不矛盾而一体相成的,修行,本身就是为了能更好的生活,没有问题的生活,完美的生活,本身就直接服务于生活,而离开了生活,也就没有修行,是修行就必须融入于生活。所以《坛经》云:“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离世觅菩提,恰如求兔角”。《法华经》云:“一切治生产业,皆与实相不相违背。”

2)修行生活化,生活修行化,生活修行必须一体化,唯如此才是正确的修行,才是修行。那么,究竟该怎么落实这个理念呢?首先,在作任何事情之前,要观察调整自己之动机,使之符合佛法,其次,调动自身的一切智慧能力,全身心的投入眼前的正当事情之中,动机是正确的,事情是正当的,那么就必然已经是一个善业了,加上如此的投入,那么就是实实在在的在生活中修止观、修定慧了。
观行即 发表于 2011-10-10 10:31 | 显示全部楼层
楼主有心!

文字过长,可切段
tange 发表于 2011-10-11 08:23 | 显示全部楼层
女子无才便是德
 楼主| 生如夏花 发表于 2011-10-11 12:34 | 显示全部楼层
tange 发表于 2011-10-11 08:23
女子无才便是德

用心看,嫌不够长了。哈哈。
 楼主| 生如夏花 发表于 2011-10-11 12:35 | 显示全部楼层
tange 发表于 2011-10-11 08:23
女子无才便是德

这句话该怎么理解呢?
女人无才便是德是基于什么呢?
所以的男女平等是批什么呢?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新用户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象山同乡网 ( 京ICP备10005750号 )

GMT+8, 2024-10-11 07:01

Powered by Discuz! X3.5

copyright by 54xsr.co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