象山同乡网

 找回密码
 新用户注册
搜索

光明日报:林崇德和他的学生们

[复制链接]
北京通讯员 发表于 2011-4-15 12:1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2011年03月31日 来源:光明日报

林崇德和他的学生们.jpg

林崇德和他的弟子在斯德哥尔摩参加国际心理学大会。

林崇德和他的学生们2.jpg

1978年,林崇德和他的老师、中国心理学泰斗朱智贤先生(右)。

  林崇德,北京师范大学资深教授,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委员兼教育学和心理学学部召集人,曾任中国心理学会理事长和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全国劳模、全国十佳师德标兵、受中宣部和教育部表彰的全国模范教师,获全国高校优秀教材特等奖、全国优秀教学成果奖、教育部人文社科优秀成果一等奖等重大奖项26项。长期致力于智力发展的研究,其《多元智力与思维结构》发表于世界权威期刊《理论心理学》,并获17年来该刊600多篇论文“阅读次数最多”排行榜第6名。
 楼主| 北京通讯员 发表于 2011-4-15 12:11 | 显示全部楼层
  “遇到一位好老师能改变人的一生”

  “遇到一位好老师能改变人的一生”,“跟上一位老师胜过考上一所好大学”——这是林崇德的学生们留给我印象最深的两句话。中国人民大学心理研究所所长、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心理学与神经科学学科评审组成员俞国良教授,就是他们中的一位。

  1994年,美国佐治亚大学一位教授邀请林崇德偕夫人去美国讲学,并提供了一笔可观的酬金。林崇德在感谢之余,希望对方将这笔经费用来资助他的一位极有潜质的博士生俞国良出国深造。那位外国教授大为感动,说:有孔子思想的中国老师这样对待自己的学生,我一定把这件事办成。那年夏天,俞国良作为中美联合培养的博士生赴美留学。

  留学归国后,俞国良在林崇德的指导下做博士论文。“我本来想做纯理论研究,但林老师建议我结合原来的工作与学术积累选题。为此我们讨论了几个月,最后按林老师确定的方向,将选题确定为《学习困难儿童的社会性发展及家庭环境关系》。据保守估计,我国2.5亿中小学生中有7-10%的学困生,这是个非常大的群体。林老师认为这项研究既有很强的社会针对性,又在理论和实践方面有很大的拓展空间,并能结合我7年的教育教学实践经验和学术积累。”

  “后来的进展完全如林老师的判断,博士毕业后,16年来我一直在做这方面的研究,并拓展出《学习不良儿童的心理行为问题及其矫正》、《家庭资源对学习不良儿童心理发展的影响》等一系列研究项目,前后申请到5次自然科学基金,三个教育部重点课题,获得了一系列重大奖项。我们还与美国、英国、加拿大等多所世界一流大学开展了这个领域的多项合作。”

  作为导师,如何为硕士、博士研究生确定论文选题,直接关系到研究成果的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林崇德在帮助博士生确定选题过程中表现出的眼光、胆识和战略意识,以及他确定选题的四个原则——是否能顶天立地(既有理论高度,又有现实意义)、是否有持续拓展的空间、是否能出有分量的成果、是否符合研究生本人的能力,不仅成就了俞国良,还成就了当年他的博士生,今天陕西师大985国家教师创新平台首席科学家胡卫平,长江学者、西南大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李红等一批学术中坚。
 楼主| 北京通讯员 发表于 2011-4-15 12:11 | 显示全部楼层
  替学生的前途着想,是实实在在的师德

  在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办公室,副司长申继亮对我说,为什么现在不少研究生管老师叫“老板”?因为老师手上有课题和科研经费,学生帮老师干活(做课题),老师发生活费。老师完成课题,学生得到文凭。表面看各得其所,但是如果老师不能在这个过程中有意识地去为学生的发展考虑,学生很可能没学到多少东西。最糟糕的是,这种关系将师生的感情、育人的丰富内涵,过滤成一种近乎买卖的交换关系。

  申继亮说,林老师的不同之处就在于:他不是简单的用学生,像生产队长似的给学生派活,而是了解学生的志向,根据每个学生的基本素质、性格特点、兴趣爱好,为学生考虑适合做哪种课题;在读完研究生或博士生之后,适合深造还是走上教学岗位,适合搞研究还是搞管理,然后因材施教,为他们创造不同的机会。所以他的学生毕业后普遍发展得好。

  在我的采访中,好几位当年林老师的学生都用他们的经历印证了申继亮的观点。

  方晓义,一位已过不惑却童心未泯的教授。听说他刚到林崇德身边时,身上的孩子气与他研究生的身份很不贴切:林崇德让他帮忙把信寄出去,他跑回来说:“老师您重写一封吧,风太大,信让大风刮跑啦!”林崇德让他帮忙买东西,他告诉老师:“找回的钱我买冰棍啦。”心理学界一共两位长江学者,两位都是林老师的学生。这个大孩子方晓义,后来成为这两位长江学者之一。方晓义教授说:“没有林老师的包容与支持,就不会有我的今天!”

  原来,方晓义是个兴趣非常广泛的研究生,本来林崇德要他做自己正在进行的一项国家重大项目,但方晓义做了一段时间提不起兴趣,就去研究感兴趣的青少年吸烟、酗酒、吸毒、网瘾等。这些研究与老师的项目相差很远。一般遇到这种情况,导师会不高兴:你考我的研究生,不做我的课题,那你来我这儿干什么?但林崇德却对方晓义给予了极大的包容与支持。兴趣是最大的动力,方晓义很快做出了突出的成绩。

  华中师大心理学院院长、2010年百千万工程国家级人才后备人选周宗奎,当年博士论文的选题是《儿童青少年的社会技能》,因为周宗奎认为,新的生活环境和方式,造成孩子性格和人格缺陷的问题很普遍,而且对未来国民素质会造成不可低估的负面影响,应该通过研究提出对策。但这与林老师的主要研究领域“青少年认知发展研究”偏离较大。林崇德对周宗奎说:“过去心理学没有顾上这一块,但从发展心理学的角度,这的确是一个重要的领域。”在林崇德的支持下,周宗奎将这个课题从博士论文做到教授的学术专著;从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重点课题,做到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从对中国儿童青少年的研究,做到与美国学者合作“中美青少年比较研究”,这两年又拓展到“互联网上的儿童青少年交往研究”。丰富的学术积累,让教育部的“青少年网络心理与行为重点实验室”在竞争中最终落户华中师大。

  周宗奎在接受采访时说:“对于导师来说,支持研究生做偏离自己研究领域的选题,意味着自己也要了解大量的另一个领域的文献,才能对学生进行指导,不仅费劲,而且有一定的风险。因为万一研究生做得不成功,导师要负责任,还会影响自己的声誉。为了避免这种情况,一般导师都愿意让研究生做自己熟悉的领域;但是跨范围的研究,一旦获得成功,无论对于本人创新能力的发展,还是对拓展学术研究领域,都会带来显著成果,因此林老师在慎重评估研究生的能力之后,甘愿承担这种辛苦和风险。”

  从1985年林崇德开始带博士生至2010年,他已培养了75位博士,6位在读博士生,其中49位已成为教授、研究员、编审,42位是博士生导师,13位是包括大学校长、副校长在内的厅局级以上领导干部。北师大常务副校长董奇说:“我们这些学生都是林老师的成果。”
 楼主| 北京通讯员 发表于 2011-4-15 12:13 | 显示全部楼层
  严在当严处,爱在细微中

  1996年,李庆安考上了林崇德的博士生。入学那天,这位放牛娃出身的哈尼族青年把从云南带来的茶叶送给林崇德,没想到被老师委婉而坚决地谢绝了。林老师对他说:“你若非要送礼,就送我一个大礼——3年后,拿出一篇漂亮的论文来!”从那以后,林老师对李庆安严格要求,尤其在薄弱环节给予重点指导。1999年,李庆安毕业留校,林崇德对他说:“从今天开始,你就是我的同事了。这意味着很多事你要自己处理。在北师大这样一个高层次的学术单位,无论获得学位或评定职称,都没有对少数民族的倾斜与优惠政策。别的可以照顾,学术标准不能照顾。当然我们会帮你申请项目,为你创造条件,而不是事后降低学术标准。”

  果然,此后几年里,在林崇德的帮助下,李庆安多次获得科研项目,从而有机会前往许多国家进行学术交流,拓宽学术视野;他花4年时间撰写的70多万字的学术专著《破解快速记忆之谜:记忆与智力研究新概念》,林崇德主动给予资助。2006年该书一出版,就登上了中国图书网哲学类畅销书排行榜前3位。2008年,李庆安以过硬的研究成果,全票通过职称评定,晋升为北师大心理学教授。

  1996年,林崇德坚决不收新生李庆安的礼,可是不久他自己却送了李庆安一份礼。那是李庆安读博第二年,母亲从云南农村来北京帮他照顾孩子。中秋节前夕,李庆安接到林老师电话,让他来家一趟。林老师准备了两盒月饼,对庆安说:“拿回去和妈妈过中秋,她帮你带小孩肯定很辛苦。”庆安至今提起这件事来都为老师的体贴入微感动不已。

  在之间,这类故事数不胜数。

  林崇德说,学生读研、读博以及刚走上工作岗位这段时间,会面临“五子登科”,从这些方面关心他们、帮助他们,会比任何说教更能让学生理解如何关心他人、与人相处。其实,林崇德对这些学生的关心何止“五子”。他关心他们的“帽子”,为他们获得学位和晋升职称创造条件;他关心他们的“位子”,为他们获得学位和职务升迁介绍情况、积极推荐;他关心他们的“台子”,为他们创造学科建设的发展平台;他关心他们的“房子”,为解决留校学生的住房四处奔波;他关心他们的“票子”,重视他们的经济状况和趋势;他关心他们的“妻子”(丈夫),为他们就业后免于两地分居而奔走;他关心他们的“孩子”,为解决他们子女就餐问题去求助小学校长……

  庆安总结得特别好,他说:“在‘老板与打工仔’式的师生关系中,老师重视的是‘事’,是‘绩效’,而不是做事的‘人’;而林老师首先把你当成一个人,一个要在导师关心、指导下成长的人,然后才关心你做的事。”


  亲其师,信其道

  “对上以敬,对下以慈,对人以和,对事以真”。申继亮说,用这几条普世标准概括林老师的为人处世,最为贴切。

  说到“对上以敬”,几乎每一位受访的“林门弟子”都向我讲述了林崇德对他的老师、中国心理学泰斗朱智贤先生的感恩与敬重。在朱先生去世后,他几乎每周都要去朱先生家看望,朱家有什么事,朱师母都要把林崇德叫去商量,就像自家人一样。

  人民教育出版社副总编辑魏运华,在北师大先跟著名心理学家章志光读硕士,后来跟林崇德读博士。他告诉我:“林老师读本科时,听过章志光先生一门课,所以他总说,他也是章先生的学生。我们每年给章先生举办生日宴会,已经是中国心理学会会长的林老师必定以学生的身份参加;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章志光心理学文选》,章先生请林老师作序,林老师以学生的身份在序言中表达他对章先生的敬仰和感激之情,召开出版座谈会当天,林老师本来身体不适,但他坚持带病出席,还作了发言。”

  每年春节,林崇德都要带领他的弟子到一些心理学界的前辈家中拜年。这其中,有学术上曾给他以帮助、提携的恩师,也有反对过他,在一些问题上与他有过分歧的前辈学者。多少年来,年年如此。

  其实,学生对林崇德也是爱戴非常,不仅在学术著作中念念不忘感谢师恩,生活中也是情深意重。有一次,见林老师忙,不愿到校外大医院看病,已当了常务副校长的董奇,竟为老师到校外医院去挂号。中国心理学会副理事长、山东师大心理学院院长张文新当年做林崇德的博士生时,听说林老师高血压突然住院,已经离校回山东老家过寒假的张文新立即赶回北京,在病床前照顾老师直到出院……

  有人说林崇德看望学术前辈也好,关心体贴学生也好,是“作秀”。他的学生们说,如果一个人能一辈子坚持这样做,对爱他的人、反对他的人一视同仁地这样做,那么,这就是做人;作为老师,他这样做的另一层意义,就是教我们这些学生如何做人。(本报记者  宋晓梦)

  (本文照片由受访者提供)
skyhood 发表于 2011-4-16 22:44 | 显示全部楼层
林崇德,北京师范大学资深教授,国内心理学领域的权威,象山石浦人。
浪潮 发表于 2011-4-17 16:53 | 显示全部楼层
林崇德,北京师范大学资深教授,国内心理学领域的权威,象山石浦人。
skyhood 发表于 2011-4-16 22:44



    林崇德老家在石浦老城区的石浦小学后面,他为家乡的教育事业作出贡献!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新用户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象山同乡网 ( 京ICP备10005750号 )

GMT+8, 2024-3-29 23:46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xiangshanren.co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