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次组织,通知我一声
锦麟 发表于 2010-12-1 21:45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好的,下次有活动就马上告诉你.
原来乡网也有那么多乡友信仰佛教,善哉,善哉
回复沧海明月
可以啊不过不是现在
oupeng 发表于 2010-12-1 21:14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未来事太虚无缥缈,你 何不当下开坛讲座,妙口莲花
让我等洗耳恭听你智慧之言
回复 80# 沧海明月
释迦牟尼和佛教一篇就是我写的请看 虽然很短
信则有不信则无,不要以自己的思想去左右别人,一切都是浮云,不必太过执着。我也好想说一句:阿弥陀佛:lol
本帖最后由 成根 于 2010-12-2 13:37 编辑
十叹无常歌
叹无常,叹无常,一叹无常好凄凉;
为名苦,为利忙,用尽机关不久长。
争名名上死,夺利利中亡;
利数名场客,临危失主张。
一息断,四大僵,一双空手见阎王;
孽镜台前空掉泪,孤魂榜下自悲伤。
劝贤良,勤念佛,弥陀接你生莲邦;
永脱轮回了生死,免见阎王见法王。
叹无常,叹无常,二叹无常好凄凉;
妻恋夫,儿恋娘,恩情虽重命难长。
爱河埋秀女,苦海丧才郎;
恩爱牵缠客,临危失主张。
断了气,不回乡,那爱妻儿哭断肠;
魂灵散却骨埋荒,抛下娇娥守绣房。
劝贤良,勤念佛,临终往生极乐邦;
亲眷属永团聚,光寿如同大愿王。
叹无常,叹无常,三叹无常好凄凉;
贪美酒,爱花香,剥散元阳命不长。
美色销枯骨,香醮浸烂肠;
花街酒肆客,临危失主张。
断了气,难起床,花不迷人酒不尝;
迷魂鬼,惹祸汤,多少英雄被他伤。
劝贤良,勤念佛,酒色之友勿交往;
亲近善人离恶友,禁赌止荤寿延长;
正人君子人人敬,社会道德永留芳。
叹无常,叹无常,四叹无常好凄凉;
贪财宝,逞刚强,费尽心血命不长。
谋财终有祸,逞气定遭殃;
富豪英雄客,临危失主张。
财也丢,气也伤,空在阎浮走一场;
谁把金银通地府,自留罪孽对阎王。
劝贤良,勤念佛,弥陀接你生莲邦;
黄金铺地无人取,那有抢劫与刀伤;
七宝楼台八德水,寿同弥陀永无疆。
叹无常,叹无常,五叹无常好凄凉;
贪口腹,充皮囊,残害生灵命不长。
刀头流血水,舌本试美汤;
杀生害命客,临危失主张。
杀物命,补尸腔,四生转变任分张;
改头换面还宿债,脱骨丢尸到处藏。
劝贤良,勤念佛,粗茶淡饭充饥肠;
茹素长寿身体健,戒杀放生命亦长。
杀生偿命应受报,如影随形不怨枉;
护生放生是救命,我命物命无两样。
佛视众生如一子,临终十念生莲邦。
叹无常,叹无常,六叹无常好凄凉;
好摇摆,美衣裳,抛散银钱命不长。
装模空打扮,本色自留芳;
楚楚衣裳客,临危失主张。
服满柜,衣满箱,死后何曾件件装;
但求往生极乐国,哪管骷髅丧道旁。
劝贤良,勤念佛,粗衣布履通遮体,衲衣污服胜俗装。
奢侈折福寿,临终无主张;
追悔空自恨,呼爹又喊娘;
无人能拯救,只有徒悲伤。
赶快念弥陀,能见慈父法中王。
叹无常,叹无常,七叹无常好凄凉;
谋家业,造华堂,劳碌经营命不长。
肥田夸奖产,大厦爱雕梁;
创业开业客,临危失主张。
催命鬼,引魂郎,扭向台前望故乡;
自悔罪多行善少,空悲屋坏与田荒。
劝贤良,勤念佛,皈依三宝有主张;
拭看尘俗情和爱,有几儿女替父亡。
辛苦到头一场空,蜜蜂采花为谁忙;
家珍失却仍不知,衣里明珠自承当。
快念佛,求法王,旧路还家归赡养。
叹无常,叹无常,八叹无常好凄凉;
爱飘荡,自猖狂,逞尽逍遥命不长。
优游终日醉,玩耍霎时忘;
娑婆春梦客,临危失主张。
寻快乐,空悲伤,风流都是少年亡;
早出迷途归觉路,同登极乐返家乡。
劝贤良,莫荒唐,酒色财气四座墙;
迷人自迷说人迷,指鹿为马自逞强。
快回头,早还乡,专修净土生莲邦;
见佛证忍了生死,自在优游遍十方。
叹无常,叹无常,九叹无常好凄凉;
行奸诈,害贤良,用尽机谋命不长。
谤法遭天遣,修行靠天苍;
残害忠良客,临危无主张。
恶贯满,善昭彰,报应分别事两行;
凶恶临终归地府,善人到底升天堂。
劝贤良,勤念佛,止恶行善是贤良;
害人终害己,果报不虚枉。
善恶到头终有报,依势欺人不久长。
秦桧王氏跪岳公,陷害与人,丑恶下场;
怨假错案颂解放,除暴安良,万世留芳。
抛却名利归净土,念佛求生极乐邦。
叹无常,叹无常,十叹无常好凄凉;
修行女,行善郎,皈依三宝念佛堂。
严持五戒行十善,随喜六度法弘扬;
发愿往生极乐国,弥陀接引往西方。
劝贤良,勤念佛,如子逃逝归故乡;
见慈父,大医王,精进修持寿无疆。
文殊普贤观自在,清净海会聚一堂。
见佛闻修无生忍,再度六亲与爷娘;
回入娑婆度众生,四恩总报三有齐资,才算孝中郎。
作者:罗洪先,字达夫,号念庵,江西吉水人。生于明弘治十七年(1504),卒于明嘉靖四十三年(1564)。嘉靖八年(1529)己丑科状元,《明史》卷二八三有传。其曾撰有《醒世诗》劝导世人。
回复 84# 254872980
谁说世界是苦海?
幸福与否全靠自己,自己努力得来的。
当你苦的时候,这个世界你也觉的是苦的。
当你快乐的时候,这个世界也觉得是美好的。
全在自身啊。
而不是寄托在塑像上。
回复 86# 读你
现在佛教产生了很多问题,偏离了正轨。
寒山拾得忍耐歌
昔日寒山问拾得曰:世间谤我、欺我、辱我、笑我、轻我、贱我、恶我、骗我,如何处治乎?
拾得云:只是忍他、让他、由他、避他、耐他、敬他、不要理他、再待几年你且看他。
寒山云:还有甚诀可以躲得?
拾得云:我曾看过弥勒菩萨偈,你且听我念偈曰:
有人骂老拙,老拙只说好;有人打老拙,老拙自睡倒。
涕唾在面上,随它自干了,我也省气力,他也无烦恼。
这样波罗密,便是妙中宝。若知这消息,何愁道不了?
人弱心不弱,人贫道不贫,一心要修行,常在道中办。
世人爱荣华,我不争场面;名利总成空,贪心无足厌。
金银积如山,难买无常限;古今多少人,那个活几千。
这个逞英雄,那个做好汉,看看两发白,年年容颜变,
日月像抛梭,光阴如射箭,不久病来侵,低头暗嗟叹,
自想年少时,不把修行办,得病想回头,阎王无转限。
马上放下手,回头未为晚;也不论是非,也不把家办,
也不争人我,也不做好汉,骂着也不觉,问着如哑汉,
打着也不理,推着混身转,也不怕人笑,也不做脸面,
几年儿女债,抛开不再见。好个争名利,转眼荒郊伴。
我看世上人,都是精扯淡。劝君即回头,单把修行干。
做个大丈夫,一刀截两段;跳出红火坑,做个清凉汉。
悟得真常理,日月为邻伴。
本帖最后由 成根 于 2010-12-2 13:55 编辑
憨山大师醒世咏
红尘白浪两茫茫,忍辱柔和是妙方。到处随缘延岁月,终身安分度时光。
休将自己心田昧,莫把他人过失扬。谨慎应酬无懊恼,耐烦作事好商量。
从来硬弩弦先断,每见钢刀口易伤。惹祸只因闲口舌,招愆多为狠心肠。
是非不别争人我,彼此何须论短长。世事由来多缺陷,幻躯焉得不无常。
吃些亏来原无碍,退让三分也无妨。春日才看杨柳绿,秋风又见菊花黄。
荣华终是三更梦,富贵还同九月霜。老病生死谁替得,酸甜苦辣自承当。
人从巧计夸伶俐,天自从容定主张。诌曲贪瞋堕地狱,公平正直即天堂。
麝因香重身先死,蚕为丝多命早亡。一剂养神平胃散,两钟和气二陈汤。
生前枉费心千万,死后空留手一双。悲欢离合朝朝闹,寿夭穷通日日忙。
休得争强来斗胜,百年浑是戏文场。顷刻一声锣鼓歇,不知何处是家乡。
顺治皇帝出家偈
天下丛林饭似山,钵盂到处任君餐。黄金白玉非为贵,惟有袈裟披最难!
朕为大地山河主,忧国忧民事转烦,百年三万六千日,不及僧家半日闲。
来时糊涂去时迷,空在人间走一回。未曾生我谁是我?生我之时我是谁?
长大成人方是我,合眼蒙眬又是谁?不如不来亦不去,也无欢喜也无悲。
悲欢离合多劳意,何日清闲谁得知?世间难比出家人,无牵无挂得安闲。
口中吃得清和味,身上常穿百衲衣。五湖四海为上客,逍遥佛殿任君嘻。
莫道僧家容易做,皆因屡世种菩提。虽然不是真罗汉,也搭如来三顶衣。
兔走鸟飞东复西,为人切莫用心机,百年世事三更梦,万里江山一局棋!
禹开九洲周伐绉,秦吞六国汉登基,古来多少英雄汉,南北山头卧土泥!
黄袍换却紫袈裟,只为当初一念差。我本西方一衲子,缘何落在帝皇家!
十八年来不自由,南征北战几时休?吾今撒手西归去,管甚千秋与万秋。
未曾生我谁是我?生我之时我是谁?
长大成人方是我,合眼朦胧又是谁?
那天朝拜,恰巧生日,想起这首偈,百感交集
百年之前无我,百年之后依然无我,
人在尘世间,迅若风吹尘,何不早修行
做好佛教教育工作 促进和谐社会发展
提要:本文认为要达到和谐社会的要求,人心的净化工作非常重要。佛教的目的就是挽救世间的人心,给众生得大自在。佛教所做的工作就是教育人心的工作,这是佛教的特点。本文对中国佛教的教育思想和教育工作,作了回顾,认为佛教教育是佛教存世的根本。构建和谐社会,需要培养更多更好的佛教人才。
构建和谐社会是整个世界各国人民的良好愿望,也是中国政府提倡的奋斗目标。人类要继续生存,各国要稳定发展,都离不开和谐社会这个主题。构建和谐社会,不仅仅是政府的事情,也是每个公民的事情。对佛教界来讲,这是爱国爱教伟大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佛教界在这个主题下,完全可以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离开了众生,则谈不上什么社会。众生是组成社会的最基本的单位。和谐社会需要众生有良好的道德和较高的文化素质,能够宽容待人待己,善待世间一切,拥有一颗平常心,无欲无求,自在潇洒,人与人之间构成一个良好的互动关系。整个社会充满了和睦友好的气氛,国与国平等相待,最终实现天下大同。
要达到和谐社会的要求,人心的建设工作非常重要,只有让众生都有一颗平和的安宁心,和谐社会才有可能实现。佛教是宗教,宗教的目的就是挽救世间的人心,给众生提供一个心安的环境,让他们能够在日常生活中做到大自在。佛教做的就是教育人心的工作,这是佛教教育的特点,其宗旨就是要人向善,这个性质,也决定了佛教教育有广大的愿景,摆在我们面前的任务仍然任重而道远。
释迦牟尼佛创教之后,首先重视的就是佛教教育,他在鹿野苑初转法轮,向弟子说法,就开始了佛教教育的活动。佛陀强调教育的重要性,认为佛教的教育是教人“示教利喜”,通过佛教的教育活动,让众生有一个欢喜心,听法的也会有一个“见教利喜”的感觉,使人心情愉悦,达到解脱境界。佛教将自己的学说称为“内学”。“外学” 就是佛教以外的学说。佛陀生前还主张要因人施教,同意用各种俗语来进行宣教,而且可以“开外学”。佛陀圆寂以后,佛教教育已经成为佛教的重要内容,僧人们“午时食罢,齐暮讲经,斯则处中者所务”。 当时寺院里办有书院,而且摆放了不少世俗的书籍,如印度癨树园中,总有六十四院,通衢大巷。南有二十六院,中院北有六院。其中第三就是阴阳书院。 佛书载“(僧人)方可于一日分三时。初、中二分,读诵佛经。至晚读外书,是故癨园中有书院,其中置大千界不同文书。” 很多人就是通过佛教的教育而成才的,最终掌握了了文化,成为社会上有用的人才。
佛教传入中国后,寺院成为中国佛教的载体,仍然担当了佛教教育的责任,同时又是译经的场所,负有传播佛教文化的义务。《高僧传》记载,僧肇法师从小受苦,因为没有钱,上不了学,就到寺院抄书写经,于是学到了佛教的知识,最后成为中国佛教的一大家,对中国佛教哲学作出了卓越贡献。后人称赞:“肇公著《般若无知论》,远公抚几称叹。又著《不真空论》、《物不迁论》、《般若无名论》,皆妙达真宗,词义圆彻。什公之门,一时蔚盛,可谓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矣。” 寺院就是一所佛教的学校。在中国古代,“学肆”代表了学习学问的地方,佛教也将其沿用。“学肆,肆者。所以陈货鬻之物也。因后汉张揩,字公超,学徒随之,所居为市故。今学处称肆焉。” 僧人们在寺院里生活,学习文化,研究佛教,不仅推动了中国佛教的发展,而且培养了大批的佛教人才。
笑隐欣禅师曾经对世俗教育与寺院教育的特点做过不同的比较。他说:“慈父爱子情无偏,家庭教育仍娇怜。出从严师痛加鞭,责以成人期大全。瞿昙训徒岂不然,说法鹿苑开人天。提携三界出爱缠,金粟古佛分化权。弹偏击小诃盲禅,毗耶示疾久未痊。欲遣问讯畴能传,文殊领徒众万千……” 笑隐欣禅师指出世俗教育的特点是“责以成人期大全”,即怎样培养一个全材,佛教教育的特点则是“提携三界出爱缠”的出世教育。所以佛教教育与世俗教育培养人才的目的是不一样的。
唐代以后,佛教已经完全中国化,特别是像天台、禅宗等民族特点的宗派出现,讲经成为中国佛教教育的重要方式。当时寺院里面有专门讲经的法堂,“将听法时,大众坐堂也”。 寺院对讲经的活动非常重视,凡是讲经的和尚,都有很高的荣誉,讲经者被称为“首座”,以及“都讲”、“人中师子”、“法匠”、“经论元匠”等,他们都是“特精外(舆,为)群儒所惮” 之人。《正法念处经》说,“凡人间讲经、受戒、修道、证果,举行佛事,地神报空神,是展转上报三界诸天,乃至诸佛”。 由是可见,讲经的人能够获得殊荣,与他代佛宣法的地位有关,同时讲经者还要有渊博的知识和很好的修行,必须为人师表,只有这样,才能很好地完成任务。
历代祖师非常重视佛教教育工作,因为这关系到教化社会,提高众生思想道德素质的根本工作。破山海明祖师强调在尽人伦、持家务中参悟佛道。他对俗弟子说:“既是坤道,当要尽礼。见夫君,尽温存;见儿女,尽怜悯;见宾客,尽操持;见法法头头,无不是道。” 在家女弟子当以“尽礼”为参禅悟道的关键。尽礼的内容,即对丈夫要温柔体贴,尽一个做妻子的责任;要怜悯子女,尽一个慈母之道;平日善于迎宾待客,操持家务等,这些都是修行因缘。佛道就在住世操家等平常日用之中,所谓念念相续不离当处,则无处不是道场。对僧弟子,破山常常以“即世法亦出世法”的理念开示,他说:“世俗语言,资生业等,皆与实相妙法,不相违背。” 在世间诸法中实现出世间法,世俗与真谛不二,一切世俗的事业也与实相真理不相违背,行童应该在寺院的清苦生涯中磨练心性,在扫地烹茗的事务中体验禅道。沙弥要以信心为基石,珍惜寸阴,精进修学,以谦虚谨慎之心,向有智者及长辈学习。修道贵在日常生活及工作中用心,不离当下的事务而修学佛道。佛法从恭敬中求,只要懂得谦虚谨慎地处处留心学习。总之,丛林教育“乃是陶铸凡愚,以成圣哲。抚养鞠育人才美器之地。教令法化,咸由兹出”。
1937年,太虚大师曾在重庆华岩佛学院演讲,指出:“若为佛徒而不知建立正法,利益众生者,深为可愍!甚盼诸君从缘精研教理,发挥正行,与佛法增光,方不愧为出家佛徒!” 出家人应是人中狮子,肩负的是救人出倒悬的神圣使命。建设和谐社会,就是要人出离五浊恶世,远离人间诸恶,广行善事。提高出家佛教徒的素质,强调僧材的使命乃是祖师所说的“克绍洪规,如当家种草”。圣可德玉说:“种草言继业。好人为好种草,犹好田出好种草也。”“能续大法洪规,为担当佛祖家业的好种草。”而要有“好种草”,关键还在于“道德乃丛林之本,衲子乃道德之本”。中国要举办“世界佛教论坛",就应有相应的世界级的佛教教育和佛教人才。“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时代呼唤佛教教育,时代也给佛教教育以不可多得的因缘。由是可见,佛教教育乃是佛教界永远重视的重要工作。如果我们搞好这个工作,培养出来教化一方,受到众生尊奉的一代龙象,则整个和谐社会的目标就能很快达到,历代人士追求的天下大同也将最终实现。
中国佛教界在经过20世纪70年代末的复兴之后,进入了21世纪的辉煌时期,佛教界在各个方面和领域都取得了不少的成就。如今全国的寺院得到了整修,很多寺院修建得金碧辉煌;佛教僧人素质也得到了提高,佛学教育正在社会上普及;佛教界里人才辈出,许多年青人被选拔到寺院的领导岗位,佛教文化的活动在全国各地如火如荼地开展,佛教的影响在社会上进一步增大,所有这一切,都得益于佛教界内拥有了人才,而这一切又与近二十年来佛教界重视办教育是分不开的。佛教教育是佛教存世的根本,佛教经常讲续佛慧命,人才是佛教得以延续和发展的最重要的根本原因。构建和谐社会是每个中国人应有的责任,更是我们出家人义无旁贷的义务。每个社会都需要人才,和谐社会更离不开人才,让我们为建设和谐社会的伟大目标,培养出更多更好的佛教人才!
人生尘世中,信仰各不同。
但能存善念,其表皆虚空。
——打油,打香油。
回复 95# 他山之石
太打了
这是一种信仰,你可以不相信,但不能怀疑相信它的人!
伊人 发表于 2010-11-29 18:56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信仰是理性的精神修养,迷信是盲目的无知的。 迷信其实是一种最无知的信仰啊。
虽然你不迷信,同样我也骂了你的无知。